English

中国马戏团市场行路难

1998-05-14 来源:光明日报 曹继军 我有话说

5月1日,上海动物园。一阵阵欢呼声、喝彩声从一座色彩斑斓的大篷内涌出——中国马戏团的演出使观众叫好不迭。大篷外艳阳高照,大篷内热浪蒸腾,1400多名观众汗流浃背,却没有一个提前退场。

面对观众的如此厚爱,中国马戏团团长谢启光心中却是五味杂陈。因为他不知道中国马戏团还能与观众共处多久。这位当家人坦言,马戏团经济窘迫,难以发展,前景令人忧虑。他说:现在的马戏团就像一辆破旧的大车,眼下还在吱扭吱扭往前走,但是,因为没有钱修理加油,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散了架。

作为中国马戏团的上属单位,中国杂技团的有关领导证实了这一点。

搭起大篷未必能唱起大戏

去年年初,中国马戏团在北京木樨地架起了国内第一个马戏演出大篷,观众云集,市场红火。这个大篷意味着中国马戏团有了自己的流动演出场所。有关领导颇有信心地向媒体透露,马戏团从此将像候鸟一样,冬天南飞,夏天北移,带着马戏大篷走四方,闯市场。

只不过短短的一年时间,这只原本充满信心搏击市场的大鸟缘何折翅?

北京市文化局和中国杂技团有关领导认为,一年的实践说明,马戏完全走向市场的时机还未成熟。

当国内第一个马戏大篷诞生之初,马戏团似乎找到过市场的感觉。每场演出的票价为20元、40元、60元,价位虽然不算很高,但每天两场演出,场场爆满,而租用的大篷场地每天租金仅1000元,所以,大篷内的49场演出收入近100万,结果令人振奋。

北京首演的火爆势头为马戏大篷展示了绚丽的市场前景。但是,市场不是神话。当最初的辉煌过去之后,中国马戏团发现,在大篷里唱几场、几十场“大戏”不难,但要天长日久唱“大戏”却着实不易。低租金的木樨地空地是由13个单位联合召开现场办公会确定、市政府特批的,这样的便宜事可一却不可再。木樨地之后,中国马戏团想利用大篷进行常规演出时,他们发现,偌大的北京城中没有他们的安营扎寨之所。闲置的建筑空地不少,但是,谈租何易:租金要得高高,各种关节多多,工商、税务、公安、环卫、街道……少拜一家也不行。马戏团的艺术总监乔贵州弄不懂:我们的大篷就要城里足球场那么大点儿地方,怎么那么不容易找到?

马戏是一种高成本的演出项目,因为养动物费钱。作为马戏团里的特殊演员,动物们全是脾气挺大的“腕儿”,要吃好、住好、驯养好,才肯乖乖地演戏。中国马戏团去年为动物们支出40万元,而所有演员的全年工资也不过45万元。就这样,马戏团的驯养员们还是对动物们满怀歉意:已经省了再省,给它们吃的是最低标准。而团领导则说,作为一个国家级的马戏团,我们现在缺许多动物,但是,我们不敢“添丁”,因为单靠我们的演出,挣不出更多的钱来养动物。

入不敷出,最自然的做法应该是提高演出票价。但是,中国杂技团党委书记李燕宝说,马戏的大众化特点和中国目前的消费水平决定了票价在一定阶段内上不去。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一场马戏的票价也只相当于人们月收入的几十分之一。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吴江则认为,目前,中国的大众文化消费观还没有完全从福利文化的享受中转变过来,一些人甚至没有买票看戏的概念,更别说花较多的钱看马戏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要马戏团完全靠市场求生存,的确比较因难。

“中国马戏团”十亿人只有一个

在市场的沉浮中,中国马戏团的命运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十几亿人目前只拥有一个“中国马戏团”!

中国马戏团诞生于1958年(当时叫做中国杂技团马戏队),在时代风云的激荡中走过了40年的盛衰起落。但是,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马戏开演,都是观众满场,反响热烈——为了爱看马戏的老百姓,我们需要“中国马戏团”。

北京市文化局艺术处副处长洪业说:在中国,像马戏这样的纯娱乐的艺术形式不多。马戏演出尤其是大篷演出营造的艺术氛围,能给观众带来直接的快感,这是别的艺术形式不能比拟的和无法替代的——作为保留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种,我们需要“中国马戏团”。

据了解,马戏受到观众欢迎是世界范围内的共同现象。在前苏联,除了众多的固定马戏场,还有几十个马戏大篷巡回演出;在欧美的发达国家,马戏大篷的演出也非常活跃,美国有著名的玲玲马戏团,加拿大有著名的太阳马戏团;只有500万人口的瑞士,每年也有十几个马戏大篷巡回于国内。中国正规的马戏演出团体最多时曾有四家,分处在北京、上海、齐齐哈尔和武汉,而现在,中国马戏团是硕果仅存的一家。所以,对于马戏艺术,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牢记着马戏大篷首演时的目标:弘扬马戏为百姓,洒遍欢乐向人间。大家说,我们希望马戏团生存下去,并且发展壮大。团员们现在的月收入只有几百元,但大家说,为了马戏事业,待遇再低点也干。

为了这个希望,他们实实在在地努力着。此次大篷南行之前,团员们刚刚送别了一个为了马戏献出生命的15岁伙伴。第二天,他们就无怨无悔地出发了!马戏团的56个人中,年过半百的老演员依然上场演出,而青春华年的年轻人也专心于马戏,甚至为此放弃了其他的发展机会。高空演员马伟雁,是一位22岁的漂亮姑娘。20岁那年,她参加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空中服务人员招考,一试中的。团里说需要她,她就留了下来。面对空姐与马戏演员的选择,小马说她苦恼过,犹豫过,但最后还是留在了马戏团,因为马戏是她的梦想,更是她从9岁就开始的事业。

中国马戏团的领导说,每一个马戏团的成员都有一个故事,一个为了马戏事业奉献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的故事。干马戏苦,干马戏危险,现在发展机会那么多,许多演员不干马戏可以干别的。但是,大家不甘心成为中国马戏团的终结者,不愿意让众多喜爱马戏的观众失望。

闯荡市场马戏大篷亟待扶持

中国杂技团和中国马戏团的领导们表示,他们并不留恋一切都等国家拨款的旧体制。事实上,他们都是改变旧体制的赞成者和实践者。也正是改革给马戏团带来了新的转机,去年的150多万大篷演出收入就是实在的果实。虽然这些钱刚刚能够糊口,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但是,中国马戏团这辆大车毕竟由此驶上了自力更生之路。

中国杂技团党委书记李燕宝说,目前,马戏团的体制是合理的,思路也是正确的。正是从开拓市场的需要出发,马戏团目前面临三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增加动物数量和品种,创新节目;培养青年演员,增加新生力量;进一步改善马戏大篷的设施,以适应各种气候条件下的演出。这一切建设都离不开钱,而马戏团现在恰恰缺钱!

钱——不是用于福利享受,而是用于基本建设,用于谋求发展的钱——应该是有希望找到的。

有人提出,北京市政府对马戏团给予了支持,现在的马戏大篷主要就是由市政方面出资建造的。那么,有关方面似应考虑继续给予支持,为这辆马戏大车加加油,让它继续走市场之路,继续它多年来所做的:为大众提供健康愉悦的文化享受。

也有人提出,一些大企业、大公司可以与马戏团开展互惠互利的合作。作为深受大众喜爱的演出品种,作为很能招徕观众的流动剧场,马戏大篷有条件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媒体。据了解,这方面的尝试曾经进行过。中国国中汽车大厦的字样曾经跟随中国马戏团的大篷车,在海内外露面;雀巢公司也曾采取专场包演的方式,让观众看“雀巢马戏”,同时记忆雀巢冰淇淋。马戏团方面表示,他们愿意与关心中国马戏事业的企业合作互助,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马戏大篷甚至马戏团的命名权,等等。其实,马戏团寻求企业支持,是国际上的通常做法。在国外,大的马戏团背后或有董事会撑腰,或有财团支持。为了鼓励对马戏的资金投入,政府还对投入方给以税收方面的优惠或减免。

中国马戏团说,我们有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品牌优势,有一批愿为马戏献身的优秀人才,有正在逐步建成的合理机制,假以时日,我们会在市场上立足并发展壮大。不过,为了将来,目前我们需要扶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